close

18157420_1503025493065172_5034634414445415314_n.jpg

_第一印象_

這本書是在圖書館的書架間找書時,意外發現的,

我喜歡它的副標題「父女的人生問答題」,

由於我家老爸一直是傳統男人,意味著他無比霸權與臭臉   哈哈

所以我一直深感可惜,至今我們父女倆似乎還沒找到合適溝通的方式。

翻開書內頁,發現是有別於以往書籍呈現的內容,

我喜歡這種看似簡單輕鬆的對答聊天的方式,

因為內容看似簡單,容易駕馭閱讀,所以我在計劃表上,

只畫了一週的時間,決定要把它看完,沒想到竟然看了兩週.....

 

_印象最深刻的篇章_

裡面太多太棒的篇章了,實在很難抉擇要記錄哪個~ 

其中一個篇章-- 年輕人懂更多?

我喜歡這個提問,因為看到這個篇章標題,我在內心低聲:恩對呀!

不可否認地,自己仗著年輕,對於知識都帶點自恃的姿態,

舉例來說,長輩來詢問使用智慧型手機的方式,

許多晚輩或許都曾不耐煩的口氣答覆過,我也要自招 我也有過,

但在一次教完我媽時,她溫柔輕聲地說:我以前教你功課都很有耐心的!

剎時,我才驚覺自己不友善的教學態度,自認為自己使用上手,

就傲慢地認為懂這個叫理所當然,殊不知卻默默傷害了別人,

反省後,除了跟媽媽道歉外,也覺知到效法她願意請教晚輩的精神,

她願意學習成長的態度,更是值得讚美嘉許的!

篇章裡作者說明了站在父親角度的觀點:

真正的懂,必須透過做,全然的經歷,有真實的感受,並且受過教訓、

   有過修正,能過完全掌握這件事,讓它在未來的人生對自己和別人都有用,

   讓這件事內化為自己人生的一部分,這才是真正的懂。

這句話衝擊我的是,往往我認知的懂,是指知識上的獲得,

但是知識是死的,靈活運用它才是真的,然而這運用的過程,

你累積下的經驗,學習到的失敗或成功,才能算是「懂」,

因為藉由去感受這真實的過程,你才能逐漸明朗這其中的「道理」。

另一個篇章-- 有條件的「願意」

內容大綱是,女兒提出了疑問,表達她在人際關係上的困擾,

她說她總能很願意地敞心對待某些人,但也僅限於某些人,

這個框框以外的「其他人」,她就無法做到相同待遇了。

把問題看到這裡,我內心是戚戚焉,因為我何嘗不是這樣的人呢?

在看到這篇文章前,我認為我製作的沙漏濾網是必要的,

因為與誰交往,意味著妳是怎麼樣的人,所以我對於人際這塊,

我的理念一直是「重質甚過量」,那些經過濾網剩下來的人,

我全然用心相待,但網子外的呢?我好像也沒辦法擁有相同的態度,

作者在其中分享了一段很棒的話語:

依著自己的性子去篩選所遇到的人,最後造成自己生命的停滯,

   損失最大的是自己。每一個我們人生道路上遇到的人,都是不同的緣分,

   也是不同的功課。要看清楚,那是什麼緣分、什麼功課?需要極大的智慧。

   但是只要『不願意』,就一定錯過了緣分,放棄了功課。

   願力,是人生的大修行。

看完這段話語,我在那頁停留了很久,我反省了好一會兒,

努力想要思考出更好的人際之道,但是我現在還是沒有得出結論。

相呼應上面的「懂」,我想我還需要經過過程的修煉,

才能讓自己還在困惑的答案越來越明朗~

關於人際這一課,我也還在學習修行!

 

_後記_

為什麼會看了兩週呢?

一部分原因來自,或許他默默填補了我心中缺少父女溝通的那塊,

所以在閱讀文字時,就會太融入思考這位作者說的話語,

其實我很喜歡和長輩聊天,只因為總能從他們的話語中,

學到一些珍貴的「老智慧」,我喜歡那種經驗傳承的感覺,

然而這本書就是藉由兩個世代的對話激盪,勾勒出彼此間的想法差異,

我認為沒有絕對的「好觀點」,但讀者站在旁觀者角度看待這本書,

裡面一定有能讓你獲取成長的因子,結論是我太喜歡這本書了!

 

p.s 塗色文字摘取自書本內容,如有侵權,

     請留言告知,會儘速撤下內容,謝謝!

arrow
arrow

    Acacia艾緹莎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