_第一印象_
QBQ對我來說是個非常新鮮的名詞,因為看到某網站在推薦,
於是就列入了借閱清單,說實話,當我看完第一本書時,
我還是不懂為什麼取名QBQ,直到看了第二本書的中間,
受不了疑問一直在腦海打轉,才拿起手機google答案,
原來答案遠在天邊 近在眼前,QBQ=Question Behind Question,
「問題背後的問題」這句話在兩本書一而再地強調著,
看來我剛好做了書裡提到的通病呢---答案就在問題裡
_印象最深刻的篇章_
書裡提及的一篇「經驗陷阱」內容最讓我反思:
「雖然我們的經驗應該是理解與智慧的窗口,卻也往往是我們認為自己
已經走過所有艱困的驕傲來源。經驗陷阱會妨礙個人成長以及改變發生,
因為這讓我們以為自己該懂的都懂了」
還記得上篇「還在學2」的閱讀心得裡提及,年輕人的懂並不是真的懂,
要真的走過經歷過,留下的經驗才能姑且說是懂,
然而這裡說的經驗,彷彿是在說經歷過的那種懂,
老一輩常說:我吃過的鹽,比你吃過的米還多。
此話或許不假,但是否也如這經驗陷阱所說,
因此造成人們停滯不前的緣由呢? 或許是吧!
在筆記本裡,紀錄這句話的下面,我下了一個註腳,
提醒自己以後和晚輩分享經驗時,永遠要是保持謙卑地「分享」,
沒錯,就只是分享的角度而已,不要用我可是走過來了,你懂什麼的自恃態度,
因為隨著時空轉移,那些過往的經驗不一定適用現在,
然而,也期許自己要保持學習的積極態度,不僅向前輩討教,
也要向晚輩請益想法! 盡力避免我們掉進經驗陷阱,
讓我們在個人成長與改變的道路上走得更平穩。
_後記_
我一直想找一個名詞來形容這兩本書,後來我終在書裡找到合適的字詞,
「實戰智慧叢書」這語詞完全可以詮釋這兩本書,
看書時,我一直有抄寫美言佳句的習慣,這次不一樣的是,
我書寫的內容是情境題的問與答,撇開字更多手更酸這事,
我留下的意義是:難防有一天換成自己身為主管或領導者時,
會遇到相同的困境。我想那時候這些筆記就能派上用場了,
再次翻閱學習他人留下的經驗值,用更棒的智慧去理解對方,
用更友善的語句去溝通解決,然後做個有擔當的人吧!
這兩本書的差異在於,「5項修練」像是前言導論,也像筆記結論,
「問題背後的問題」就是整個故事內容了,沒有一定哪本書要先看,
因為我也是看哪個順眼就先翻了 哈哈
但值得慶幸的是,我同時借閱到這兩本書,
因為從「問題」書裡,看到的故事,有時候會不知道應該歸類在哪,
我就會去翻「5項」,然後才恍然大悟這在說明優勢原則-學習!
最後想告訴自己:親愛的,如果妳以後有溝通上的逆境,
我會希望妳再回來翻翻這本書,找些靈感,調整自我,
一切會沒有問題的!
p.s 塗色文字摘取自書本內容,如有侵權,
請留言告知,會儘速撤下內容,謝謝!